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师资队伍 >> 在职员工 >> 正文
在职员工

[汪若尘]

个人简介:

姓名: 汪若尘
性别: 男
出生日期: 1977年12月
职称: 教授,博士生导师

教育经历:

2006年6月,江苏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,获工学博士学位。
2001年7月,洛阳工学院(现河南科技大学)本科毕业,获工学学士学位;

工作经历:

2012年10月起,江苏大学科学技术与产业处副处长。
2010.11在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从事专职科研;
2009.10-2010.10挂任昆山市陆家镇副书记;
2006年6月至今,在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;

研究方向:

【主讲课程】
本科生:《车辆仿真技术》、《车辆控制理论基础》、《汽车故障诊断技术》等
【研究方向】
车辆动态性能模拟与控制;智能车辆系统;新能源汽车

学术兼职:  
科研项目: 在研项目:
1)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:主动馈能混合悬架多模式切换系统动态建模与协调监督控制,主持;
2)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:直线电机混合悬架主动馈能机理与多模式切换控制研究,主持;
3)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:混合动力汽车悬架振动能量回收机理与协调控制研究,主持;
4)江苏省“青蓝工程”项目,主持;
5)江苏省“333”工程资助项目,主持;
6)江苏大学“拔尖人才工程”项目:蓄能半主动悬架系统开发与应用,主持;
7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:车辆主动悬架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匹配理论及综合控制研究,排名第三;
8)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:城市公交电动客车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研发排名,第四;
10)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:基于多智能体理论的车辆底盘系统一体化集成控制研究,排名第三;
成果奖励:

1)201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:脆弱器件及系统抗恶劣冲击并兼顾减振防护设计策略研究,排名第五;
2)2013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:车辆空气悬架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,排名第五;
3)2012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:乘用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与应用,排名第六;
4)2011年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: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,排名第四;
5)2010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: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,,排名第六;
200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:车辆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,排名第八;
6)2008年中国公路学会科技一等奖:车辆悬架及其电子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设计理论、技术与应用,排名第三;
7)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: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及可调阻尼减振器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,排名第三;

代表论著:

已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,主要代表作:
1.Wang Ruochen, Meng Xiangpeng, Shi Dehua, Zgang Xiaoliang. Design and test of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with inerters,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,Part C: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,2014,228(15),2684-2689.SCI收录
2.Shi Dehua, Chen Long, Wang Ruochen, Jiang Haobin, Shen Yujie.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semi-active energy-regenerative suspension,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,2015,24(1):015001.SCI收录
3.Wang Ruochen,Chen Long, Jiang Haobin. Integrated control of semi-active suspension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based on multi-agent system,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-inspired Computation,2012,4(2),73-78.SCI收录
4.Wang RuoChen,Chen Long, Wang Dachong. Self-tuning control on integrated system of EPS and SAS based on pole placement,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utomobile,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,2011,271-277.EI收录
5.汪若尘,陈龙,江浩斌.基于多项式判别理论时滞半主动悬架稳定性研究[J].中国机械工程.2006年17(24):2628-2631.EI收录
6.汪若尘,陈龙,江浩斌.时滞半主动悬架大系统递阶控制研究[J].中国机械工程.2007年18(11):1382-1385.EI收录
7.陈龙,汪若尘,江浩斌,等.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的时滞控制研究[J].中国机械工程.2005年16(24):2249-2251.EI收录
8.汪若尘,黄欢,孟祥鹏,吴涛,陈龙.基于虚拟样机模型的液压ISD悬架动态性能分析[J]. 机械工程学报,2015,10:137-142.EI收录
9.陈龙,汪若尘,江浩斌.基于大系统理论半主动悬架系统[J].机械工程学报.2008年44(8):97-101.EI收录
10.陈龙,汪若尘,江浩斌.含时滞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[J].机械工程学报.2006年42(1):130-133.EI收录
11.汪若尘,陈欣,钱金刚,李娇娇,陈龙.半主动空气悬架自适应小波消噪与试验[J]. 振动.测试与诊断,2015,03:568-571+597-598.EI收录
12.汪若尘,吴涛,孟祥鹏,等.液压互联消扭悬架系统研究[J],农业机械学报, 2015,46(02):288-292.EI收录
13.汪若尘,孟祥鹏,施德华,陈兵,陈龙,席宁.车辆惯容器-弹簧-阻尼器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[J],农业机械学报,2013,44(12),1-5.EI收录
14.汪若尘,陈兵,张孝良, 陈龙,江浩斌.车辆蓄能悬架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[J],农业机械学报, 2012,43(12),1-4.EI收录
15.汪若尘,陈龙,张孝良, 朱兴华.车辆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设计与试验[J],农业机械学报,2012 ,(43)04,6-9.EI收录
16.汪若尘,陈龙,江浩斌.时滞半主动悬架模糊神经网络控制[J].农业机械学报.2007年38(7):10-12.EI收录
17.汪若尘,陈龙,张孝良,等.阻尼非线性半主动悬架的建模与控制[J].农业机械学报.2008年39(12):14-17.EI收录
18.汪若尘,陈龙,江浩斌,等.半主动悬架模糊动态建模与神经网络控制[J].江苏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.2009年30(1):23-26  EI收录
19.汪若尘,张孝良,陈龙, 朱兴华.车身高度与可调阻尼集成控制系统[J].农业工程学报, 2012 ,28(11),75-79.EI收录
20.陈龙,汪若尘,江浩斌,等.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[J].农业工程学报.2005年21(8):580-31.EI收录

会议报告:


知识产权:

已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,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1项:
1. 汽车制动能量与悬架振动能量回收系统与方法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210106263.1
2. 汽车制动能量与悬架振动能量联合回收系统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110297106.9
3. 混合动力车辆半主动悬架馈能器 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210585089.3
4. 一种惯容器与阻尼并联的减振器装置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210107000.2
5. 车辆可调液力式蓄能器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110292635.X
6. 液压式汽车制动能量与悬架振动能量综合回收系统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110292445.8
7. 一种液力惯容器装置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210586144.0
8. 三级阻尼可调的主动馈能悬架分层控制器及其构造方法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310323708.6
9. 主动悬架支持向量机广义逆复合控制器及其构造方法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310335748.2
10.一种带有振动能量回收的馈能悬架装置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210585723.3
11.一种半主动馈能悬架三档可调减振器阻尼值的控制方法,授权,发明专利,CN201310222855.4

联系方式:

电话:051188798258

手机:13852903500

E-mail:wrc@ujs.edu.cn

通讯地址:

人生格言: